香港學生學習壓力大 家長支援子女構未來
港人自殺率升,按香港大學的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於2023年9月的發布,據死因庭數據推算香港2022年的自殺率為14.5(即每10萬人中有14.5人死於自殺),比2021年的12.3增加 17.9%;當中,前年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為12.2,較2014年的6.2急升近一倍。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去年10月稱由7月至10月已有23名19歲或以下青少年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當中最大困擾來源是學業問題,其次還有感情及家庭問題。與此同時,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在去年10月公布「中學生開學適應」調查結果,在5,504名受訪學生中,41.8%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問卷亦參考了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發現超過一半(52.3%)受訪學生出現抑鬱情緒表徵。可見,當時香港學生情緒健康備受關注。
因應去年秋季發生學生的不幸事件,政府加強跨部門合作,包括醫衞局、教育局和社署,並設立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與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持份者共同應對。與此同時,教育局於去年11月呼籲學校開展「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又推出適合高小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並向公帑資助中、小學及其家長教師會提供「校園•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和「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以協助各校舉辦與支援學生精神健康有關的活動或購買服務或用品。
雖然政府和教育局為學生情緒健康做了不少新工作,其成效暫未可定論。而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今年6月公布香港2023年自殺數字為1092人,創10年新高,自殺率為14.55;其中青少年自殺數字持續上升,由2021年的130宗,升至2023年的159宗。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稱社會對青少年期望過高是輕生原因之一,他亦呼籲家長應予子女支持,並應避免在子女學業上施加壓力。
受制於華人對子女教育高期望的風氣,不少香港家長無視全人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強求子女有好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兩代人的關係。正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2023年3月公布「穗港澳台青少年親子關係、父母管教及子職角色需求」調查,從香港2,144位小五至中六生對比三地同齡人的統計顯示,香港家庭的親子關係位列第三,低於四地的平均;香港兩代人的信任與親近感亦位列第三。四地調查同時發現逾四成香港受訪青少年父母的管教屬於「忽視冷漠型」,顯示香港較多父母採用少溝通及管教作為教養方式,而香港兩代的衝突程度亦是四地最高的。不知這跨地親子關係比較的發現,能否喚醒一心只有「子女唯有讀書高」的香港家長?
其實,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2020年9月更新了中小學教育的學習宗旨,表明了小學教育承接幼稚園教育,繼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亦為學生邁向中學教育而奠定穩固的基礎,讓他們在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發展。更新後的七個學習宗旨,以強調培育國家觀念、中華文化、價值觀教育、主動學習、STEAM教育、媒體和資訊素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身心均衡發展的重要性。期望學生完成小學教育後,能夠達到下列的學習宗旨:
1.透過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認識國家和中華文化,培養國家觀念和國民身份認同;
2.懂得分辨是非,能適切地履行自己在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擔當的責任,展現堅毅、尊重他人、誠信和仁愛等正確價值觀和態度,並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和行為;
3.具備連貫八個學習領域的知識基礎和視野,為個人成長和發展作好準備;
4.積極主動地以兩文三語與人溝通;
5.全面發展共通能力和探究思維,獨立和主動學習;
6.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和主動閱讀的習慣,以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
7.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發展個人興趣和潛能,樂於與不同社群相處,培養對體藝活動的興趣和基本欣賞能力,達至身心均衡發展 。
中學方面,期望學生完成中學教育後能夠達到下列七個學習宗旨:
-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持守正確價值觀和態度,珍視中華文化和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性;
- 獲取和建構廣闊而穩固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當今影響學生個人、社會、國家及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 掌握兩文三語,有利更好學習和生活;
- 綜合發展和應用共通能力,成為獨立和自主的學習者 ,以利未來進修和工作;
- 靈活、有效和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和資訊科技;
- 了解本身的興趣、性向和能力,因應志向,為未來進修和就業,發展和反思個人目標;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動,並懂得欣賞運動和藝術。
寄語教育局和各校在推家長教育時,也包括上述中小學七個學習宗旨。若更多家長能以發展性思維去看待子女成長,不再迫子女只爭朝夕的分數,香港學生的學習壓力一定大減。為了子女健康地全面成長,各位父母能學習做一個支援子女建構未來的家長嗎?